营卫

25-07-31 14:44 80  

“营卫”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,指人体内“营气”与“卫气”的合称。二者同源于饮食水谷精微,但功能、运行路径和作用截然不同,共同维持生命活动和抵御外邪。 一、营气(营阴) 性质与功能 营养周身: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,运行于脉中,化生血液并滋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。《灵枢·邪客》称其“内注五脏六腑,以荣四末”48。 生化之源:由中焦脾胃消化水谷后生成,故称“营出中焦”。 运行特点 行于脉内:与血液同行于血管中,一昼夜循环全身50周次,如环无端。 二、卫气(卫阳) 性质与功能 温养防御:卫气行于脉外,具有温煦肌肉、充养皮肤、调节汗孔开合(司开阖)的作用,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。 调节睡眠:昼行体表(阳分)促人清醒,夜行内脏(阴分)促人入睡,完成每日50周次的阴阳交替运行。 运行特点 行于脉外:分布于皮肤、肌肉间隙及胸腹腔,不受脉管约束,运行迅疾(“慓疾滑利”)。 源于下焦:虽由水谷化生,但其动力根源在脐下丹田(先天元气),故称“卫出下焦”。 三、营卫关系 互根互用:营为卫提供物质基础,卫为营提供保护动力,二者“异名同类”,共同维持气血平衡。 协调关键:营卫调和则人体抗病力强、睡眠正常;失调则易感冒、自汗或失眠,如《伤寒论》中“营卫不和”导致的桂枝汤证。 四、营卫失调的表现与调理 常见病症 营卫虚弱:易疲劳、面色苍白、免疫力低下(卫气不固)。 营卫阻滞:无汗、水肿或皮肤病(卫气闭塞); 营热卫亢:发热、炎症(如《温病条辨》中的“卫营同病”)。 调理原则 调和营卫:如桂枝汤(辛温解表+滋阴和营)恢复卫气发散与营血内守的平衡。 补益脾胃:增强水谷精微化生(如四君子汤)。 营卫对比简表 特点 营气 卫气 性质 阴柔,属血分 阳刚,属气分 功能 营养化血,滋养脏腑 温养防御,调节体温与睡眠 运行部位 脉内(血管中) 脉外(皮肤、肌肉间隙) 生化之源 中焦脾胃(后天水谷) 下焦丹田(先天元气+水谷) 失调表现 血虚、干燥、营养不良 怕冷、多汗、易感外邪、失眠 五、历史与现代意义 词源演变:“营卫”原为军事术语(军营护卫),自《黄帝内经》起成为中医气血理论的核心概念。 现代解读:营气类似血液循环与营养代谢功能,卫气则接近免疫防御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。 中医通过调和营卫,不仅治病,更重在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。若需深入探讨具体方剂或病症机制,可进一步结合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等经典文献分析。